当前位置:成语知识
李世民用一个成语挽救了唐朝,崇祯对这个成语不屑一顾,丢了天下
时间:2023/7/23 15:50:20   浏览量:2724

唐太宗李世民,与明朝末代皇帝崇祯,乍一看两人貌似没有多大可比性。前者是开创盛世、功业煌煌的千古一帝,后者则是国破家亡的亡国之君;李世民处在唐朝的上升期,崇祯处在明朝的衰亡期,两者所处的时空幻境也大有区别。实际上,李世民所处的时代还是唐朝起步阶段,百战之余江山残破,国境周边强敌环绕,西北有吐谷浑、北方有薛延陀、铁勒族等,哪个都是地方千里、士马精强的强邻,唐朝的边防形势一度很不乐观。

但李世民却成功地化解了一场又一场危机,最终让新生的唐朝站稳了脚跟。其中,武德九年的“渭水之盟”,是一个最能体现李世民才能的事件。当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建成,最终成功当上了大唐帝国皇帝。但玄武门之变余波未了,李唐皇族骨肉相残,大动干戈,让朝野民间时局动荡。太子建成的残余势力还未肃清,遥远的北方又传来了让整个唐朝为之震动的消息。突厥部族颉利可汗,率领大军大举南下攻击唐朝,兵锋直指长安。

在隋末唐初的天下大势中,北方的颉利可汗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颉利可汗骁勇善战,善于用兵,麾下拥众十余万,还都是清一色的精锐骑兵,来去如风战力强悍,对于当时中原所有的军阀而言,颉利可汗都是一个死神一般无法抗衡的强敌。无论是威震河东的刘武周,还是称雄河北的窦建德,抑或是不可一世的西秦霸王薛举,都对颉利可汗畏之如虎,不但不敢与之为敌,反而千方百计与之交好。

就连唐高祖李渊,也对颉利可汗十分忌惮。他先后主动派遣刘文静、宇文歆等重臣,携带重礼出使颉利可汗,与之结盟,竭力避免与颉利可汗交恶。但颉利可汗胃口越来越大,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想倚仗手中雄兵与唐朝争夺天下,所以才会趁着玄武门之变的良机,出兵攻打唐朝。当时唐朝大军分驻各地,长安守备空虚,况且李世民把大军召集过来,也没有几分把握能打赢颉利可汗。新生的唐朝面临灭顶之灾。

然而如此险恶的局面,却被李世民轻松化解。《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对大臣们说了一个成语:“将欲取之,必姑与之”。这个成语最早来源于《老子》,原文是“将欲夺之,必姑与之”,先付出一定代价麻痹对方,再瞅准时机给予其致命一击。李世民深知此时凭唐朝国力不足以与颉利可汗抗衡,于是主动放低姿态,请求与对方讲和。双方在渭水便桥订立盟约,唐朝“倾府库赂以求和”,几乎把府库倾囊以授,换来了颉利可汗退兵。李世民用这个成语挽救了唐朝,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仅仅四年之后,养精蓄锐的唐朝兵强马壮,与颉利可汗决一死战,在恶阳岭大获全胜,活捉了颉利可汗。

相比之下,崇祯皇帝在面对危机时,明显不如李世民。他本来也可利用这个成语保住江山,但他却不屑一顾,最终丢了天下。明朝末年,崇祯面临的最大困局,就是关外皇太极和关内李自成的内外夹攻,让崇祯左支右绌,顾此失彼,整天拆了东墙补西墙,结果哪一头也打不好。关外的清军进攻,吸引了明朝绝大部分的精锐部队,使得关内李自成等义军队伍始终不能被彻底剿灭。

而清朝由于疆域有限,人口少底子薄,在与明朝持续十余年的拉锯战中,也已经民穷财尽,损失惨重,因此皇太极先后多次主动要求与明朝讲和,让崇祯出一笔银子,相当于宋朝的岁币,每年付给清朝,换来双方停战。对明朝而言,在当时形势下,这是唯一的破局之策。采用“将欲取之,必姑予之”这个成语,先出一笔银子稳住清朝,然后崇祯就可以集中兵力,把关外的精锐调入中原,全力剿灭李自成,先平定内患,然后就能腾出手全力对抗清朝。明朝末年的局面才有翻盘的机会。

然而崇祯却不懂得灵活权变之策,不顾实际情况,对“将欲取之,必姑予之”不屑一顾,死命维护天朝上国的面子,对清朝的议和要求要么直接否决,要么犹豫不定,最终错失良机,铸成大错,丢了江山。

参考史料:《资治通鉴》、《明史》


人行备案信用机构信用报告
审计报告

 >> 友情链接
按笔画数查字典 万力电表 太原纯铁 太原房屋检测报告 chatgpt 安卓手机游戏下载 雙效犀利士哪裡買 vso.com.cn 会AI导航 短信验证码平台 乌鲁木齐铁艺护栏 手机app软件下载 上海印刷厂 高考文化课培训机构 吉林AAA信用等级证书 古德英汉词汇 山西岩棉板 江苏AAA信用等级证书 重庆升学教育规划 币 安app官网下载 自媒体文案神器 猫语心理学 中港物流 欧 易app官网下载 id贷网站 www.mudaan.com 三防平板电脑 第一游戏网 智博畅文网 中国刊知网 助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