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成语词典 |
![]() |
《成语词典》里真的有一部浩荡的晋国史 |
时间:2023/1/6 0:28:49 浏览量:722 |
山西,
有一个“中国成语典故之乡”, 这个地方, 就是临汾曲沃。
2016年, 这个称谓, 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 而问题来了: 成语何以成“乡”? 曲沃何以独有此荣光?
原因, 很简单也很复杂。 很多现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 出自春秋时期的先秦典籍, 而晋国在春秋时, 一度是中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曲沃境内的曲村—天马遗址, 有力地证实了 曲沃就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都城所在地。
因为是都城, 就有跌宕的故事; 因为有故事, 自然就产生了成语。
据统计, 《汉语成语词典》共收录成语典故5500余条, 出自曲沃的就有300多条, 与曲沃和晋国有关的更是达到1500条以上。
从这些典故成语中, 可以看到一部晋国史。 本期推出的是,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田建文的文章:
典故成语说晋国
山西简称“晋”,是由于古代晋国的辉煌历史,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开创的晋国霸业,占据了295年春秋的150余年,而晋国是三千多年前由周王朝分封的,跨越了西周、春秋,到战国初期才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掉,长达660多年。
韩、赵、魏并称“三晋”,又都在“战国七雄”中各居其一,可谓晋国的延续。各种古代文献和文学作品都将这段事迹记录下来,久而久之形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典故成语近百条,直到今天还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换一个角度看,发现这些典故成语就是一部晋国史,现在就请跟着我的文字,重温那段让山西人引为豪的过去。 ▲晋国疆域拓展图
周武王建立周王朝后第二年就去世了,按照《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是公元前1043年,继位的周成王还是个少不更事的孩子,一天他与幼弟叔虞在一起玩耍,拿起一片桐树叶子剪作一头尖一头平长条形的玉珪状,给了叔虞说要封他为诸侯。站在一旁的史官就请求选择一个吉日成全了这桩好事,成王却说:“我跟他开玩笑呢!”史官说:“天子无戏言。既然说了就要按礼仪去完成。”于是周成王就把叔虞封到了翼城、曲沃、襄汾一带的唐国。
叔虞死后儿子燮父继位,周成王便命令他将唐国改为晋国,这就是晋国的由来。同时,由“天子无戏言”演绎的“君无戏言”,成为晋国先民和历代山西人特有的气质风范,包括四百年后的晋文公同楚国作战中信守承诺,和明清时期“晋商”的诚实守信的精神。
山西精神首先的“信义”,就是这个“信”。这一年是公元前1040 年左右,其子燮父改唐为晋,一直到公元前376年韩赵魏三晋废掉晋静公为庶人“晋绝不祀”,共历经37世660年,写下了一部波澜壮阔的晋国史。 叔虞封唐三百多年后的晋献公是春秋早期的一位比较强势的君主,他兼并邻国,开拓疆域,先后灭掉了北边今霍州市西南的霍国、今洪洞县南的杨国,南边今芮城县西部和陕西大荔、朝邑一带的芮国、今芮城县中部和东部的魏国、今平陆县中部和东部虞国、平陆县沿河部分和河南三门峡市虢国、今临猗县南的荀国、今河津市东南的耿国、今河津市东北的冀国、今陕西华县的骊戎、今垣曲县境的赤狄等国家和少数民族,黄河中游大都成了晋国的地盘。
到晋献公去世之前,连他的先辈灭掉的闻喜北部的董国,河津、万荣间的韩国,绛县西北部的倗国,翼城东部的霸国、浮山北部的先国和分布在汾河下游沈国、姒国、蓐国、黄国四个小国,晋公灭掉了二十多个国家。除山西临汾、运城两个盆地外,疆域扩大到南过黄河直抵秦岭,东到今河南渑池一带,往西占有陕西东部,与齐、楚、秦成为当时四强。山西精神中的“图强”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
在晋献公扩张过程中,给我们留下了假虞灭虢、垂棘之璧、屈产之乘、唇亡齿寒、虞公拒谏、马齿徒长等一连串的脍炙人口的典故成语故事。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公元前658年,晋献公与诸位大臣商议灭掉虢国的事情,原因是虢国在他的祖辈曲沃桓叔、曲沃庄伯和父辈晋武公时好几次讨伐他们,使他们的“曲沃代晋”的梦想差点没有实现。可是虢国与晋国之间还隔着虞国,怎么向虞国借条路?
大臣荀息给他出了个好主意,这就是中国古代兵家著作三十六计中的“假虞灭虢”的计谋。荀息让晋献公用出自屈产的宝马和出自垂棘的玉璧送给爱沾小便宜的虞国国君,利令智昏的虞国国君一见到这两件宝贝,哪能听进去虞国大臣宫之奇的进谏之语?竟然要与晋国联手作战,并且率先讨伐虢国,最后晋、虞两国一举攻下了虢国在平陆南边的下阳城。
三年后,晋国再次向虞国借路来攻打虢国,虢国的形势已经岌岌可危了。宫之奇再次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要是灭亡的话,虞国必定跟着它一起灭亡。人们常说的‘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句话,用来描述虞国和虢国之间关系是再合适不过了。”虞国国君还是不听,允许了晋国。结果晋国灭掉了虢国后,返回的路上顺手牵羊把虞国也给灭了。
当荀息牵着屈产之马拿着垂棘之璧交还给晋献公时,晋献公得意满满地说“玉璧还是我的玉璧,只是马的牙齿又白白的长了三岁!”以后人们就把双方具有共同的利害关系称为“唇亡齿寒”,把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自谦为“马齿徒长”。
这下轮到夷吾登场了,他那时正流亡在秦国,听到晋国此时的情况,便要求“秦晋之好”的第一人秦穆公提供帮助,并许下了一旦他成功返回晋国当上晋公便给秦国五座城池的承诺。秦穆公帮助夷吾顺利返回晋国,当上了晋公,就是晋惠公。
这位晋惠公翻脸不认人,当上了晋公后想杀掉里克,便派人对他说:“没有你,就没有当前这种局势。但是你杀掉两位国君和一位大臣,给你当国君是相当困难的?”里克感到大事不妙就说:“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你们想要治我的罪,还怕没有理由?便拔出剑来自杀了。后来人们都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来形容想要罗列罪名置于死地的冤案。 晋惠公也早已忘记了秦国对他的帮助之恩,也不履行给秦国五座城池的承诺,接着晋国歉收向秦借粮,秦国仍然答应了。当秦国歉收向晋借粮时,晋惠公想拒绝此事。大臣庆郑感到不妥,遭到另一位大臣虢射的反对。虢射对惠公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既然晋国不给秦国五座城池,这次借粮也不能改善两国的关系,就好像连皮都没有了毛将在哪里生长?
第二年韩原之战中,晋国大败,惠公被俘。这就是后来人们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来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的道理。
这一段秦、晋两国世代互相婚嫁的故事称为“秦晋之好”,以后又成为结婚的雅称。
晋文公名重耳,在晋献公晚年,因骊姬的逼迫他先是逃到蒲城,后又流亡到舅舅家,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白狄部落中。住了十二年后重耳决定投奔当时的霸主齐国,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已经称霸许多年了。途经卫国时遭到了卫文公的冷遇,管理盘缠的人又带着全部细软偷跑了,饥饿难行,传说随行者介子推竟然割下来自己大腿上的肉熬成羹给重耳喝,这就是“割股奉君”的故事。
到了齐国后齐桓公对重耳非常礼遇,将宫室女子齐姜嫁给了他,并送他八十匹马,这时的重耳有点乐不思“晋”,多亏了追随者设计让他踏上重返晋国之路。路过曹国曹共公偷看重耳洗澡,因为他听说重耳的肋骨连在一起,重耳顿时受到了奇耻大辱,幸好曹国大夫僖负羁给他送去一盘饭菜,并在饭菜里包了玉璧,重耳接受了饭菜退还回玉璧,留下了“受飨返璧”的佳话,后来就将谢绝或退还别人的馈蹭称为“返璧”;到了宋国,因“宋襄之仁”而在“泓之战”战败的宋襄公送他八十匹马;但到了郑国又遭到了冷遇;到了楚国,楚成王以国君之礼接待了他,但晋楚两地相隔较远不能把重耳直接送回去,就把他送到了秦国,送别宴会上重耳留下了“退避三舍”的承诺,当时的一舍是三十里,三舍是九十里,重耳说如果将来他率晋军和楚军打仗时,他要首先后退九十里,以报答楚成王的不弃之情;在秦国秦穆公将女儿嫁给他。公元前637年晋惠公病死,晋怀公继后位,对重耳回国设下了重重阻碍。第二年秦穆公派兵护送他回晋国,杀掉晋怀公,即位为晋文公。
▲割股奉君
回国后,晋文公赏赐跟随他的逃亡者,当年“割股奉君”的介之推没有前去邀功,晋文公竟然把他给忘掉了,邻人为介子推报打不平,他也不为之所动,就连老母劝他他也无动于衷。他对老母说:天不绝晋,这是天意。却有人贪天之功,儿不愿同这些人为伍,儿愿上绵上隐居。老母是知礼达义之人,同儿一起上山,过上了隐居生活。
随后,文公经人提醒得知后率文武百官上绵上寻找介之推,山前山后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有人说,介之推是大孝子,只要放火烧山,他自已会走出来的。谁能料到,放火却烧死了介子推。文公感慨悲伤,把绵上封给他,说“以志吾过,且旌善人。”说明晋文公诚信如一,知错就改,也使人们都鄙夷“贪天之功”以为己有的人;而介子推留下的割股奉君的“忠”和隐居绵山的“义”,二者结合构成的“信义”精神两千多年后发扬光大在山西精神中。 也正因为如此,才留下“赵衰举贤”的美名。赵衰是晋文公的连襟,又是当年流亡十九年的追随者,晋文公返回晋国后,公元前633年他建议晋文公将军队由二军扩展到三军。晋文公想让赵衰出任三军元帅,但赵衰却举出德才等理由推荐郄穀,郄穀死后他又举贤狐毛,狐毛死后他又让给先且居,直到晋军扩展到五军,他才统帅新上军。晋文公由衷地赞叹道,赵衰三次举贤,是晋国的福气啊!
▲结草报恩
再说晋文公,他回国后的第二年,周王室内乱,周襄王被迫离开都城,这时的晋文公不顾晋国百废待兴毅然送襄王回到周,并杀掉作乱者太叔带,又一次勤王成功,提高了晋国的国际地位。
公元前632年晋国为了救遭楚国侵略的宋国,发兵攻打楚的同盟国曹、卫,楚将子玉派使者以从宋撤兵为条件,要求晋国也不要再难为曹、卫。晋国暗许曹、卫来离间两国与楚的关系,并扣押使者,以此激怒子玉撤出宋国与晋交战。晋军以战车七百辆,联合宋、齐、秦,与楚军对峙在今山东堙城西南的城濮,晋文公问大臣狐偃如何战胜强大的楚军,狐偃献计用欺骗的办法。他又问另一位大臣雍季如何处理,雍季说用欺骗的办法只能是“竭泽而渔”,就是把池水抽干来捉鱼,到第二年就没鱼可捉了,打仗还是要靠实力。
晋文公还是点放心不下,主将狐偃劝他:“打一仗吧!打胜了,我们就可以称霸诸侯;打不胜,晋国在表里山河之中,外有黄河,内有太行山、吕梁山,地势这样好,不用发愁。” 一句“表里山河”,到现在为止也是描写山西省地理形势最经典的词语。
最后,晋文公用狐偃的计谋打败了楚军。马上就要打一场你死我活的激战之前,晋文公却信守当初许下的诺言,带领晋军后撤九十里。楚将子玉不知是计,结果穷追三次,导致兵将疲惫,晋军有备而来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楚军。但在论功行赏时雍季却在狐偃之上。他说:“我怎么可能以一时之利,来比百年大计的重要性呢?”接着召集诸侯举行盟会,自然晋文公当了霸主。他开启了一个半世纪的晋国霸业,浓缩到山西精神中就是“创新”。以后接受各路诸侯的朝见、进贡,他就把宾馆修的宽敞漂亮,客人就像回到家里一样,这在多年后郑国有名的大夫子产到晋国后,还念念不忘当年晋文公“宾至如归”的事。 晋文公之后其子晋襄公继续着晋国霸业,晋襄公之后其子晋灵公与赵盾为首的赵氏家族明争暗斗,后来赵盾的弟弟赵穿干脆把灵公杀了,正在出逃的赵盾回来后见到史官董狐将此事记录为“赵盾弑其君”,大有意见。
董狐说:“你身为正卿, 逃亡也没有出境,回来后却没有讨伐逆贼,不是你能是谁?”孔子评价董狐为“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这一故事被称作“董狐直笔”,是赞扬董狐不阿权贵,忠实记录,是后世著史的典范,多少年后南宋文天祥在《正气歌》里,还盛赞“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也是晋国人心所向安定团结的真实反映。
在晋都新田,晋悼公听取魏绛的建议,与北方的戎狄结盟,解除北方之患,专门对付南方的楚国和西方的秦国,“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就是八年之中九次召集诸侯会盟,巩固了晋国霸业,这时的晋国社会“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一派繁荣景象,这也是“和谐”一词较早出现在书面用语中。
公元前453年,智伯和韩康子、魏桓子用水淹了赵的根据地晋阳城多日。在这危急关头,张孟谈潜出城外说服韩康子、魏桓子共同倒戈灭掉了智伯,三家分晋大势已成。随后他却向赵襄子引退说:“我听先君赵简子说过,能贵为列侯的人,不让他当相国;有将军地位的人,不让他当近大夫。我不功成身退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赵襄子说:“为什么呢?”张孟谈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赵襄子只好批准。而失败者智伯呢?他的追随者豫让,智伯平时对他尊敬有加,豫让也对知伯忠心耿耿。智伯被赵襄子杀死了,豫让逃到山中叹息说:“士为自已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要为智伯报此仇!”他毁容变声,巧装变脸,几次谋杀赵襄子都没有成功,原因是他与智伯才是真正的知己,所以豫让要用死来报答智伯。
从善如流。晋景公时郑国与晋国签订了盟约用来防御楚国,不久楚国即发兵进犯郑国。晋国派兵救援的路上就同楚军相遇,楚军不战而退。晋将赵同等人主张乘机攻占楚国的蔡地,就请元帅栾书下达命令,但另一位将军荀首说,“楚军已撤,郑国转危为安,我们就不该进攻楚国。” 栾书元帅觉得有理就撤兵回国。听说此事的人称赞栾书“从善如流”,就是听从好的意见就像流水向下那样自然。
祁奚之举。大夫祁奚向晋悼公请求告老还乡,晋悼公问他谁可以接任,他推荐了他的仇敌解狐。解狐没有上任就死了,晋公又问谁可以接任呢?祁奚就推荐了自己的儿子。晋公不解,他说“问我谁能胜任这个职位,没有问我谁是我的仇人,谁是我的儿子啊。”当时晋公说他“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数典忘祖。春秋时期侯马铸铜作坊生产出的晋国铜器,有口皆碑,连周景王也垂涎三尺。正巧,他的夫人去世了,诸侯们派出专使带上礼物吊唁,晋昭公派去的荀跞和籍谈却两手空空,引起周景王的不满。宴会上专门用鲁国进贡的铜壶来盛酒,问:“为什么晋国没带礼物?”籍谈说:“那些诸侯国分封时都得到周王的很多东西,而晋国得的很少,现在已经拿不什么了!”周景王列举了王室赏赐晋国的旧账,责问说,你身为晋国掌管典籍的后代,怎么能数典忘祖呢?
等等,这些典故成语,我们动辄用得着、听得见,如祁奚之举,祁奚那种“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到今天也是推荐一个合适位置的领导者,推荐者必须具备的修养。
而晋国先民恪守信义、思深忧远的品质,激励过祖祖辈辈的山西人民,也使这些典故成语故事世世代代流传下来,也必将流传下去…… |
![]() |
>> 友情链接 |
认证分类明细 周公解梦 乌鲁木齐铁艺护栏 太原纯铁 太原房屋检测报告 康軒論文 网盘资源 TESOL官网 智能会议平板 短信验证码平台 亲子鉴定机构 雪源保险柜知识 导热硅胶片 中图分类号在线查询 雪源家居网 投资移民 合飞律师 在线字典 太原网站建设 AI算胆出号挂机 泰国情降 丝摩网 抖音粉丝购买 淘金源码 RELX悦刻 出租京牌 紫砂壶 墨韵书香 吉林AAA信用等级 认证分类明细 明星排行 |